2030干線智駕規模超萬億?智加容力:顛覆性革命還沒出現,但一定會到來
作者:
AO記者 馬春生
2024-11-29 21:25
這一輪科技革命熱潮中,無人駕駛是最能引起社會效應的一個,當年看好萊塢大片,那些無人且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的“汽車人”讓多少人心潮澎湃。
無人駕駛技術最早可以追溯到1914年,當時還只是提出研發無人駕駛飛機的想法,直到1921年,第一輛無人駕駛汽車在美國試驗成功。
100多年的探索,今天的無人駕駛技術終于讓人類夢想照進現實。2015年10月,特斯拉推出了輔助自動駕駛系統,是第一個投入民用的高等級輔助自動駕駛技術。2015年也被稱為第六次科技革命的元年,這一時期無人駕駛技術商業化落地飛速前進,大批新興無人駕駛企業涌現。
2016年,以干線無人駕駛為主業的蘇州智加科技有限公司(簡稱“智加科技”)成立,并在發展過程中對外呈現了兩個明顯特征:一是低調平穩,沒有創業企業的大起大落;二是堅持干線無人駕駛不動搖,不受輿論影響。
卡位第六次科技革命,智加科技對趨勢的把握非常精準,因此堅持近10年干線物流戰略不變,背后一定有其合理邏輯,特別是在當前波譎云詭的科技牌場,智加科技如何做到近10年,出牌依然游刃有余?
日前,汽車觀察與智加科技CEO容力進行一場深度互動,以探尋這位技術型企業領導人對行業現狀、趨勢的分析和思考,分享其帶領智加科技在實踐中摸索的經驗和智慧。
- 交通運輸行業一定會迎來類似于馬車被蒸汽機取代式的革命;
- 無人駕駛商業化落地的最大障礙還是技術,何時真正來臨無法判斷;
- 企業不要考慮技術路線難易,只有讓自己留在牌桌上,才有機會贏;
- 無人駕駛是一場馬拉松,現在是1/4旅程,誰跑到前面,不代表是最后贏家;
- 當前實現運營盈利其實不是什么難事,2030干線物流無人駕駛規模將超萬億。
(以下為主要采訪內容)
聚焦干線不是難易考量,目標是全無人化
汽車觀察:無人駕駛中干線物流規模最大,但落地難、時間長,智加堅持干線物流路線是看重市場規模還是其它考慮?
容力:這個問題聽起來比較簡單,實際上有很深的邏輯,我們的思考是這樣的:
大家期待人工智能帶來革命,但目前落到實處的還是幾個小地方,比如自動生成文本,自動做PPT,智能問答等等,這些體現了大模型帶來的一些變化,但是還沒有形成一個接觸到人民生活方方面面的那種革命,或者說還沒有到達我們期望的馬車到蒸汽機式的變革。
但是大家認同未來某個點,人工智能給交通運輸行業,不管是出租車、城配還是干線物流,帶來的一定是類似于馬車被蒸汽機替代式的一個變革,可以說是一個生產力的革命。我們有一個判斷,這種生產力的革命,類似于馬車到蒸汽機式的革命,最終到來的一定是無人駕駛。
當然,在一定區域會存在人的作用,最典型的是航空業,起飛后是無人駕駛,但人一定要處理復雜的起飛降落問題,其他交通運輸領域一樣,前期可能在一定路段上實現自動化,然后才會逐漸延伸、分步實施,最終擴大到全領域。
無人化在交通運輸行業的實現,有幾個場景需要解決。如果交通運輸行業全無人駕駛,首先解決出租車無人駕駛問題,先不說個人駕駛,因為完全自動化了,人有時也會自己開,這是人的選擇問題,但是出租車不需要選擇,這是城市場景;貨運場景,從物品生產制造到物品消費的過程,從生產地到倉,倉到高速公路或國道,然后國道到另一國道再進倉,中間過程分為末端配送或末端取貨;城市配送場景,京東或很多物流公司都有小型物流車,實現倉和倉之間的轉駁,再做城市配送、末端配送;干線物流場景,從生產場地,比如廣東、長三角、華東、武漢、京津冀這些地區之間的物流配送等。
回到你的問題,為什么我們做干線物流?因為無人化價值最大的是干線物流,運輸過程中最大的成本耗費是干線物流,所以如果在干線物流實現無人駕駛,帶來的經濟效益最大。
此外,從難易角度考慮,如果是純無人化,所有環節各有各的難點,都要去解決,這就涉及到分工問題,有企業解決城配,有企業解決末端配送,每個點都有企業去完成,我們聚焦干線物流。
另外一個關鍵點是股東支持,一家科技公司如果想把技術落地,要取得資源,尤其是運輸行業,比如誰造車,自己造車投幾百個億,還要有資質,還有物流行業,配件比如地圖,激光雷達等,產業鏈非常復雜。我們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戰略股東是滿幫集團,對我們一直大力支持,滿幫集團主要業務點在干線上,這是原因之二。
我們的選擇與干線物流的深度聚焦密不可分,一方面得益于與一汽解放的合作,共同推動重卡領域的創新。另外方面來自于滿幫集團的高度認可,雙方將在車貨高效匹配和安全、節能運輸方面形成高度協同。這種合作將進一步深化無人駕駛技術在交通物流領域的應用場景,鞏固智加科技在行業的競爭力。
綜合這幾個因素考慮,我們聚焦干線物流,不是簡單的難易,而是一個戰略考量。
汽車觀察:提到資源問題,智加目前商業化落地情況怎么樣?
容力:投入資源或者說商業化落地,無論是我們做的有人自動駕駛,還是蘿卜快跑的無人駕駛,或者國外waymo的方式,實際上目前落地都是為了獲取有用的數據,讓算法不斷演進。
這個時代是人工智能加大數據的時代,算力發展非常快,對數據的處理技術也非常高,存儲非常便宜,所以誰最先擁有好用、先進、大量的數據,讓算法不斷地演進,誰就會走的最快。
特斯拉的方案是有人駕駛,車在路上收集大量數據,幾百萬的車在路上,所以特斯拉FSD迭代演進的曲線非常快,但waymo堅持無人,大概幾千臺車,收集數據會慢一些。
我們走的路線與特斯拉類似,把技術變成一個合規的產品,前裝量產到合規的重卡上,這就要與車廠合作,從車廠生產線下來,裝上我們合規的產品,再上路跑,這是我們的發展路線。
目前,我們有幾百臺車在路上,規模不夠,未來兩三年內會達到幾千臺的規模。我們目前在跟一汽解放基于一款爆款車型解放JH6合作。它是目前來講,我們覺得如果要上量,是非常滿意的車型。高速干線場景比城市場景簡單,并不需要幾十萬或者幾百萬臺車的規模。中國的高速公路大約18萬公里,幾千臺規模,主要路線可以全覆蓋。
這是我們的商業化落地方向,實際是為了車能夠像特斯拉那樣收集更多數據,然后讓算法得到提升,逐步向無人化邁進。
無人駕駛是場馬拉松,核心是技術
汽車觀察:您提到一個前裝問題,是說我們商業化落地的主要思路或者核心思想是在前裝。我們的合作模式主要是與主機廠嗎?
容力:帶自動駕駛功能的重卡,大部分應用的都是大車隊,比如最典型的中通,有數千臺自有車輛。這個市場是to B市場,大B端有很強的議價能力,他們不會與車廠探索整車賣多少錢,一定探究自動駕駛多少錢,自動駕駛能帶來什么價值。所以這其實是一個三方的合作關系,我們會與車廠一起合作,共同拓展市場。
汽車觀察:干線物流應該是堅持6年還是8年了,底氣從哪來?特別是在成本方面。
容力:沒堅持下來的都是受短期目標或者是資本需求的影響,比如有些公司堅持走無人化,中途發現無人化能行駛的地方太少,但資本要求上量,就不得不改做tier1,我認為這沒有錯,因為沒有短期的生存,怎么能講長期的夢想?但我們沒有這種短期的需求,比如對賭,我們沒有這個負擔。
其次,我認為各領域有各領域不同的邏輯,無人駕駛是一場馬拉松,現在是馬拉松前1/4或者前一半旅程,誰跑在前面,誰跑在后面,不代表誰能跑贏全程。當然,我覺得賽道也夠大,不是只有一家能贏,跑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都是成功。
汽車觀察:什么樣的定海神針,讓我們無后顧之憂?
容力:我其實沒覺得堅定這個戰略不變有多難,現在行業有很多困難,但這些困難跟賽道沒有關系。
人工智能在自動駕駛行業遇到的困難之一是資本不像以前那么熱了,很多資本撤離,沒撤離的資本可能去更流通的行業,比如人形機器人等。
還有一個困難,對純技術公司非常重要。自動駕駛技術需要放在車上,目前整體經濟形勢導致內卷,主機廠商殺價,傳導至供應商,但這跟賽道沒有關系,我不認為我們堅持賽道會有什么特殊的困難,而且我認為這種內卷是畸形,一定會被解決。這是一個長期過程,當前困難不應該影響長期方向,除非短期困難無法逾越,但智加沒有這個問題。汽車觀察:您認為現在自動駕駛行業最核心的難題是什么?是剛才您提到資本問題,還是技術?容力:最大障礙還是技術,技術沒有完全成熟,技術的完全成熟需要一個革命,目前生成式ai還沒有達到滿足需要的程度。
目前必須收集海量的數據,只要有足量的數據,很多東西可以成為現實。
汽車觀察:核心問題還是技術?
容力:核心是技術,有些人說是政府不放開等因素,其實技術成熟,政府會放開,政府永遠是被技術推著走,我們很多新事物都是政府原來管理,逐漸發現技術成熟了,管理就放開。
汽車觀察:也就是說如果我們要想解決無人駕駛,不管是商業化落地,還是普及,最核心的還是技術的進步和研發。
容力:對,技術要成熟,政府就會放開,技術要成熟,老百姓就會接受,尤其在物流行業,當然這個技術要合規、成熟。
不下牌桌就是勝利,智駕被司機接受不會遠
汽車觀察:這種技術成熟,以目前的迭代速度看,大約需要多長時間?
容力:這是漸進式的過程,我舉個例子,如果在某一段300公里的高速公路上設一個專用車道,然后無人駕駛、政府允許,這個會很快,但實際上有很多難處理的情況,比如社會車輛的進入。
汽車觀察:技術什么時間能實現成熟或者說完全落地?
容力:這太難了,這是一個很長的過程,這里補充一下為什么我們有底氣堅持干線物流戰略不變,因為時間不定。目前我們是把無人駕駛技術應用到有人駕駛的車上,有人駕駛的車前裝量產,它的價值目前被認可,我至少可以正毛利的情況把它推向市場。
有毛利,能持續收集數據,掙的不多沒關系。我認為未來幾年,時間不會很長,輔助駕駛的價值會被卡車司機們接受。
汽車觀察:核心的問題是技術,行業或者智加有沒有什么樣的解決思路?
容力:簡單講就是說我們要堅持還在牌桌上,做技術、做頂尖的技術,這非常重要。
chatgpt這種技術的出現,只靠某幾個公司不行,這是行業問題,靠全世界去解決。我們一定要在牌桌上,一定投入有限的力量,跟蹤最先進的技術,有自己的原型車,保證對先進的技術有了解。
這些新技術一出來我們馬上就能用,比如端到端自動駕駛框架,這種技術不一定能立刻應用到我們的產品上,但我們一定要追蹤,我們有一個團隊在算法上一直打榜單,在自動駕駛nuScenes純視覺3D目標跟蹤榜單打了第一。
要完全領先,這個相當難,全世界的牛人都在做,我們只要跟他們一起做,別被甩得太遠,我覺得這是我們的責任。
汽車觀察:智加的競爭優勢有哪些?才能讓我們不至于從牌桌被擠下去。
容力:我覺得一個前面您說的定力這個很重要,一定要有很強的戰略定力,容易被擠下去的一般都是到處跑的企業,當然并不一定說這個一定是壞事,如果跑到另外一個桌子上可能自己過得挺好,這就是好事。
對于我們來講,有滿幫集團的支持,紅杉也是我們重要的伙伴。如果一個公司扎扎實實做事,不要吹的太多,基本不會被擠下去。
我覺得我們在行業內是一個比較扎實的公司,主要是不想變成胖子,變成虛的胖子容易被擠下桌。這個行業有很多公司做得很好,我們去學習,我們不主動去擠別人。這個行業足夠大,有很多技術問題還沒解決,現在就開始卷,沒太大意義,解決這些技術問題之后,賽道也足夠寬廣,不會說只有一兩家公司。
盈利不是難事,2030干線物流無人駕駛規模將超萬億
汽車觀察:你有沒有給智加定一個目標,最終帶向一個什么樣的類型企業?
容力:說一些短期目標,一個是前裝量產一定要上量,幾百臺不夠;一個是產品做到大家喜歡還需要很多精力,這是一個堅持的事情。
比如手機剛出來的時候很粗糙,現在變成一個打磨得非常好的產品,這要花時間,出現像蘋果這樣的公司。我們沒有那么宏大的目標,一定要成為蘋果,但是我們做的事情應該是像蘋果公司一樣,短期內把產品做好,這個是一個非常大的目標。
另外一個為了把產品做好,我們需要投入更多的運營實踐,我們的產品是給司機用,我們有我們的司機團隊,過去的司機團隊基本是服務于技術團隊,要測試的時候才讓司機去測試,但實際上司機是最終用戶,只有讓他們深入到運營中去,才能知道在長途運營中司機最需要什么。
汽車觀察:解決這些短期目標,還有哪些工作要做,或者說還有哪些困難?
容力:我前面講了,短期一個是整體的經濟,行業內卷;一個是資本目前熱衷度降低。還有一個問題,現在想找到比較好的人才挺難,人才極其缺乏。
汽車觀察:一部分企業靠短途運輸或者封閉場景實現盈利,有沒有考慮短期之內也會介入這種短途運輸?
容力:實現盈利對我們來說,只要車投入數量達到數千臺,我們會盈利,實現盈利并不是一個非常難的事情,或者說不是一個什么很大的終極目標。
短期內我們計劃幾千臺車上路,沒有必要去換賽道。我的判斷,你所說的那些公司盈利指的是運營盈利,是車的成本在實際運營中能夠cover,而不是說能cover研發成本,我們現在只要上量就能做到,而且不需要幾千臺,1000臺就差不多。
封閉場景技術是成熟,但車會賣得非常貴,與普通人開的車輛比可能翻倍,因為它配備了很多先進的設備,但是使用方認為它帶來安全,所以愿意花錢。它帶來的是社會效益和安全效益,這是一個很好的賽道,但并不是我們的賽道。
汽車觀察:您對外提到干線物流無人駕駛的規模可以達萬億,這個萬億規模具體如何構成?
容力:物流市場的萬億規模,指的是物流的花費。我們國家物流整體效率有待提高,常常說占GDP15%,當然我們是一個制造業國家,與第三產業為主的國家不一樣。
我們國家的GDP是120萬億,乘以15%是物流花費,其中大概有約一半屬于公路運輸,所以實際上萬億級是指干線物流。中物聯數據,2023年公路運輸費用達到8萬億,其中4萬億是城際,就是城市之間的物流,是干線物流概念。
還有一個數據,一輛車如果正常運營,一年耗費64萬,如果變成無人駕駛,同樣的車加上自動駕駛配件,一年能節約成本大約24%,也就是一年節約成本大約16—17萬,一臺車16萬,我們國家重卡保有量是650萬臺,也有說是800萬臺,不管數量是多少,一年節約的費用肯定超萬億。
另外一個數據,2030年我國干線物流配備智能駕駛技術的車輛銷售額達2194億,這些車輛運營收入達到7103億,二者相加接近1萬億。
上一頁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