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 | 安波福楊曉明:焦慮中的欣喜
作者:
AO記者 劉小勇、鄭劼
2025-02-19 16:44
2024 年已成為過去,中國汽車產業在這一年里經歷了諸多深刻變革與挑戰:一方面,產業層面的熾熱在2024年再攀高峰,總銷量步入3000萬輛+新時代,汽車出口蟬聯全球第一,新能源總銷量突破1000萬輛,L2+智能駕駛滲透率突破50%,中國品牌市占率突破60%,全年新車發布量超百款;另一方面,行業洗牌卻愈發冷峻,領跑者增加了生面孔,曾經的天之驕子“痛失血包”,留下的玩家們不得不猛推新品以維持勢頭,老牌傳統也不再賽馬,一邊承受著價格戰的長尾效應,一邊時刻準備著下一場更艱險的沖鋒。
當汽車人們都沉浸在一片“被卷”的疲憊和“破卷”的焦慮之中時,安波福中國及亞太區總裁楊曉明卻在采訪中流露出一種由衷的欣喜:“在復雜的市場環境下,安波福保持了高速的增長,經營良性、利潤率提高,為此我們感到非常自豪。”
汽車觀察創始人、總編輯劉小勇(右)專訪安波福中國及亞太區總裁楊曉明(左)
“答卷”2024,總裁親打9分
近年來,國內零部件競爭格局正在發生深刻變化:造車新勢力的崛起重塑了整零關系,使供應鏈更趨扁平化;本土供應商的快速成長也分走了一部分跨國Tier 1的蛋糕,競爭態勢加速洗牌;受疫情長尾效應影響,為保障供應鏈安全,中國車企在供應商的選擇上更加多元化;在中國車市競爭日趨白熱化、歐美市場產銷低迷、外匯疲軟、地緣政治沖突等因素影響下,多家跨國供應商下調了營收預期。
在復雜的產業背景下,安波福卻發布了一份讓同行“羨慕嫉妒恨”的財報。財報顯示,受大環境影響,2024年,安波福營收同比下降2%至197億美元,但營業利潤卻達到18.42億美元,高于2023年的15.59億美元,同比勁增18.2%,中國市場營業額實現同比增長。基于2024年的良好業績表現,安波福預計,2025年的利潤將超過分析師的預期,且2025年調整后的每股收益將在7.00美元至7.60美元之間,高于分析師6.92美元的平均預期。財報發布后,安波福股價上漲逾5%。
楊曉明直言,2024年,安波福因卷而焦慮,卻也因卷而收獲了驚喜。“不能把卷簡單理解為惡性競爭,更重要的是,激烈的競爭環境對速度和性價比提出了極致要求,促使企業主動創新。”楊曉明對記者表示,正是在這種卷的壓力之下,安波福順利完成了2024年的全部業務計劃,“自我評估滿意,可以打到9分”。
楊曉明介紹,2024年,安波福兩大轉型如期落地。第一大轉型是,安波福逐漸加大中國自主品牌業務占比。2024年中國汽車市場中國品牌市場占有率超過65%,安波福中國對應中國汽車品牌的銷售收入占整體業務比例也從二分之一增加到了三分之二,而就在兩三年前,傳統的零部件公司很大一部分銷售收入還來自于國際品牌及合資車企。
第二大轉型是,安波福一直強調的“在中國,為中國”戰略,在產業布局、產品技術、管理決策等多維度都得到了較好的落實。
在產業布局方面,安波福已在中國建設了7個技術/工程中心和20多個生產基地;在產品和技術層面,安波福為中國市場賦予了更多優先權,2024年,安波福與本土芯片供應商和算法公司合作打造了專為中國市場設計的智能駕駛平臺,安波福的國產芯片投產率來到行業前列,安波福專為中國市場需求研發的智能座艙成功投產,安波福高壓連接器系統、跨域融合計算平臺等與智電相關的新技術在中國全球首發,中國市場之于安波福的戰略意義由此可見一斑;在管理和決策層面,中國市場作為安波福獨立的業務單元,關于投資、價格、產品和制造布局等很多決策,都直接向全球CEO匯報。
作為全球唯一年銷量超3000萬輛的市場,無論是對于整車企業還是零部件企業,中國汽車市場都意義重大。有跨國供應商高管曾表示,中國市場貢獻的利潤率曾是歐美市場的2-3倍。在安波福全球戰略布局中,中國市場同樣占據重要位置。楊曉明稱,2024年安波福中國區銷售額占全球市場的比例超過了五分之一,從整體趨勢來看,安波福中國業務占比正在逐年增加,“5年內中國業務增長50%”的愿景有望成為現實。
2025 CES上,安波福重點展示了中國團隊開發的尖端技術和本土化解決方案
“在中國”的更高境界:決策權給到中國
自2023年以來,中國已躍升為世界第一出口大國,我國汽車出海也進入新階段,從單一的整車出口轉向銷地產、全球化供應鏈等多重模式并行發展。海外機構預測,到2030年,中國車企的全球市場份額將從17%攀升至33%。中國車企的全球化進擊,必然需要配套的汽車供應鏈支持。
在這樣的產業背景下,賦能中國汽車出海、從25%的出口增幅中尋找業務新增長點,也已經成為了安波福的必修課。
目前,安波福已經在全球50個國家建設了生產基地,幾乎覆蓋所有中國汽車品牌出海的目的地,為中國汽車品牌本地化生產守住了“底線”。就像30年前安波福等跨國供應商進入中國時所面臨的一樣,中國汽車品牌行銷海外除了建立供應鏈體系這道難關,還需要面臨文化、法律等“水土不服”的挑戰。為此,安波福直擊痛點,幫中國主機廠與當地管理部門“牽線搭橋”,介紹本地合作伙伴,多方位賦能中國汽車走上廣闊國際舞臺。
但這些都還不是最大的閃光點,在助力中國品牌出海上,安波福以一種獨特的方式構筑了自己的護城河,那就是“在保留全球化協調方面的能力的同時,將做決策的權力給到中國”。
“很多的一級供應商習慣于依賴全球化的供應體系,即,在中國以外的設計工程中心、審批中心決定下一代的產品長什么樣。他們沒有意識到,作為全球最大的汽車出口國,現階段的中國汽車出海在性價比方面有極致的要求,他們需要全新的供應鏈體系,需要將設計和論證的權力給到中國,以滿足中國特色要求。”楊曉明巧妙形容道,“要想贏得戰斗,做決定的人必須站在能夠聽到炮火聲的地方。”
與記者預想的一樣,安波福中國“決策在中國”的結果得來很是艱苦。談到如何從總部為安波福中國爭取更多本地化的話語權、如何讓總部相信必須為中國市場做出改變時,楊曉明印象深刻。他回憶道,當時安波福中國團隊完全可以被動等待總部的答復,但大家沒有這樣做,而是選擇用“超常的結果”不斷展示隊伍的能力,從而向全世界證明,安波福中國的決策與整個公司的方針是一致的,與市場走向是一致的。
從效果看,“決策在中國”為安波福中國帶來了快速的反應能力。“如果一個中國車企想要在歐洲或者其他地方的某一個國家進行生產,我們的體系立馬就會啟動,與以往不同的是,主機廠在中國,設計中心也會放在中國。我們會利用在中國的設計中心,和客戶緊密對接,在充分理解客戶要求之后,結合當地產業環境、成本等多維度進行深入研究,考慮怎么在保持競爭性的前提下讓它落地。”楊曉明稱。
當然,要想真正地做到“決策在中國”,掌握話語權只是手段之一,最核心的還是要考驗技術實力。
近年來,為了應對激烈競爭,Tier1巨頭紛紛宣布要從“在中國生產”走向“在中國研發”。但在楊曉明心底,很多傳統零部件供應商在中國的研發團隊都不是在做真正的研發,而是在做應用工程。這意味著,產品基礎研發工作實際上還是在國外做的,國內的研發團隊只是按照中國的市場環境、中國汽車品牌的需求進行落地應用。
“在新能源和智能化領域,無論是市場培育、產品創新,還是市場份額、規模化生產能力、成本控制能力,中國都已經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中國市場的造車理念、新的觀點開始反哺整個全球汽車工業,中國汽車市場在全球汽車工業版圖中的存在感也越來越強。在這種情況下,上述模式已經不再適用,因為你即便想從外面拿,也沒有什么東西可以拿過來了。”楊曉明判斷,“要想在中國成功,必須實現深層次的研發國產化,中國團隊必須具備前瞻性的創新能力。”
搭載安波福先進技術的演示車點亮CES
中國人的創新也是“價格戰”的原因之一
智電浪潮席卷全球,但相對于初創型科技公司,傳統零部件“船大難掉頭”,向新技術領域轉型難度很大。面對行業轉型和降本壓力,不少跨國零部件廠商推進深度調整和業務重組,涉及裁員關廠、部分業務拆分獨立。對比之下,楊曉明在這方面的壓力要小很多,因為早在2017年,安波福便已未雨綢繆,對旗下業務進行了深度重整。
回顧當年安波福剝離燃油車相關業務、從全球最大的汽車零部件企業轉變為專注于智電業務的科技公司的來龍去脈,楊曉明記憶猶新:“當初做出剝離的決定,與我們對整體市場的判斷和對行業發展方向的認可脫不開關系。我們很早就看準了,以中國為主導的電氣化和智能化已經成為汽車未來發展的方向,整個市場將向著更安全、更綠色、更互聯的方向發展。”
多年前對市場趨勢的超前預判,為安波福此后數年的發展脈絡注入了“靈魂”,近年來,安波福將業務聚焦于主動安全、智能駕駛、提升駕乘體驗和互聯服務等關鍵增長領域。而毅然而然地剝離燃油車業務,讓整個公司體系更加輕量化,也讓安波福能夠在電氣化、智能化、互聯化產品上投入更多。
對于零部件供應商而言,原材料價格波動、勞動力成本上升、終端價格戰“殺傷性”極大。據了解,2024年,有頭部供應商幾乎所有的供貨板塊都受到了壓力,不得不努力在市場份額、銷售收入和利潤之間取得平衡。盡管2024年安波福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在完成目標的整個過程中,作為安波福中國的話事人,楊曉明也承受了不小的壓力。
作為一家上市公司,不斷產生投資回報、為股東創造價值,是安波福的職責所在。在主要指標無法動搖的前提條件下,楊曉明在市場份額、成本和利潤率之間深思熟慮,期待能夠更透徹地洞悉市場本質。
在楊曉明看來,非理性的價格戰不可持續,但如果將目前國內汽車市場的降價趨勢一味歸結為是非理性的競爭,也不盡然。以2024年的中國汽車市場為例,終端價格平均下降20%左右,其中很大程度上源于“中國人的創新”,而非是簡單的價格戰。
楊曉明認為,中國人的創新包含很多方面,比如整車研發周期的縮短,比如新能源市場體量的猛增:“以前開發一輛車需要3-5年,現在只需要一年半;10年前國內新能源汽車銷量只有10萬輛,現在接近1300萬輛。減半的開發周期和放大100倍的市場體量,必然帶來成本及終端價格的下降。”
除此之外,產業鏈的成熟度及新技術的快速迭代也間接降低了成本。以安波福為例,其全球最智能化的工廠坐落于中國,自動化水平的飆升、產業鏈的成熟,都幫助安波福實現了生產環節的降本增效。
安波福連接器系統智能工廠鳥瞰圖
記者手記
2003年,楊曉明派駐中國籌建德爾福連接器系統中國區業務,隨后二十多年時間里,歷任德爾福連接器系統亞太區總經理、德爾福集團中國區總裁、德爾福集團中國區總裁、安波福中國及亞太區總裁等要職,一路見證并參與了安波福及中國汽車市場的成長與變革。
采訪中,回憶起22年前的崢嶸歲月,楊曉明感慨萬千。他比劃道:“我們現在坐的地方,2003年還是一片農田,我們在這里打下了第一個樁。(美國黑人民權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曾言,‘我有一個夢想’。我們當時籌建這個工廠的時候,抱有的便是‘打造安波福全球最大連接器工廠的夢想’。隨后不到10年時間里,安波福生產面積7萬平方米的連接器生產基地在此拔地而起,最初的夢想就這樣實現了。”
“中國汽車產業在今天發生的一切,放在20年前同樣是難以想象的。”楊曉明稱,“我時常感受到自己是非常幸運的一代人,一輩子能夠有這么一個機會,置身于這樣的行業中,在這樣一個令人興奮的市場里,獲得這樣的成就感。當然,后面還有很多難題在等著我們,還有很多的挑戰,讓我們繼續發揮聰明才智。”